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禅宗修建!佛系青年都憧憬的台湾水月道场
宝岛台湾,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近年来,台湾更因“艺术“、”设计”、“文创”等领域的生长而广受关注。
从台北101大楼到日月潭涵碧楼,从文创先锋诚品书店到新北朱铭美术馆,台湾不仅风物秀丽,多元文化融会下的风土人情也十分迷人。坐标:台北法鼓山 - 水月道场修建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提到台北法鼓山,这里除了是著名的台湾三大释教道场之一(台湾释教三大道场划分是佛光山、法鼓山、慈济),由修建大师姚仁喜在2012年设计制作的法鼓山水月道场,也是世界首座现代禅宗修建。
法鼓山曲径通幽处,即为道场之所在由于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而“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
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
法鼓山位置说起水月道场,不得不追溯到它的另一个名字——农禅寺。法鼓山的重要起源地正是农禅寺,是由中华释教文化馆的开山父老东初老人初建。1971年东初老人率领门生开始制作,直至1975年始完工启用,并以“农禅寺”为名。
1977年东初老人圆寂后,圣严法师承东初老人之遗志接掌空门事务,后购地并扩建了“法鼓山”及制作水月道场。这里被称为“法鼓山世界教育园区”远观法鼓山修建群圣严法师对法鼓山的修建很是重视,为了体现释教的特质以及新时代的特色,他到全世界各地多方考察修建样式。当被问及对未来寺庙的想法时表现,他曾在禅定冥想时“看到”寺庙的样貌:有如空中花,水中月。
于是他说:取名为水月道场吧。修建师姚仁喜则继续诠释:修建看似是一个实体的工具,但却是一种幻象。
名字取为水月台,是提醒禅修者,许多平时追求的工具都是水中望月而已,如梦幻泡影。(听说姚仁喜先生也是宗萨仁波切的门生和御用翻译,文笔很是好。)圣严法师(左)与姚仁喜(右)法师与修建师的理念一拍即合。
经由数年的制作,清雅幽静的宗教圣地水月道场于焉降生。水月道场南侧入口的照壁法鼓山所有修建体以褐、灰、白三色为主色调,遵循环保的理念,是源自对大地的礼赞,亦体现释教沉稳安宁的特质,平静中蕴涵生动的气息。一进入水月道场,即能看到远方的主课堂,悄悄伫立于80公尺长的荷花池中。超大柱廊在池中的倒影,陪同着飞扬其间的金色帘幔,自成一虚幻雅致风景。
主质料使用修建混凝土,设计上只管屏除华美色彩与装饰,企图转达简朴的禅佛况味。大厅的下半部刻意运用透明设计,为上半部的木头「盒子」带来空悬于上的缥缈灵幻印象。大厅西面厚实的木墙上用中文刻着著名的「心经」,当阳光透过镂刻的经文洒进来时,空间瞬间充满修养灵性气氛。长廊外的金刚经则是在 GRC 预制装配板上用混凝土灌镂空的字,充当遮阳帘使用时更增添宗教意义。
阳光洒落时,穿透经文,铭刻到内部外貌,彷佛为众人展现佛祖的悉心教诲,无声胜有声。好事箱上放着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僧人观音殿二楼接待处法鼓山的修建并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佛殿的形制(好比说黄墙红顶),而是修建师巧妙地在现代修建中融入释教思想理念,打造出释教中所追求的那一份安宁的心、素雅的空间。水月道场另一侧的观音道场观音道场观音道场平台修建外部具以清水混凝土质料出现,没有华美的漆涂装饰,让人感受到修建物“质朴”的品质,与自然谐调共存就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留以清净惬意。
而修建的内部多远的空间则包罗了现代设计的巧思。旋转楼梯观音道场内部观音道场祈愿知客服务处知客服务处微笑堂微笑堂祈愿观音殿祈愿观音殿供奉唐式气势派头祈愿观音,具足悲智的容颜,是全山观音祈愿、许愿、还愿的信仰中心。殿外匾额书写“大悲心起”四个大字。
星月虔恳切灵环保我愿在法鼓山鸣晨鼓 听暮钟与这寺庙在山林间 共生共长第卅五届台湾修建奖首奖─法鼓山农禅寺第八届远东修建奖佳作奖及最美人气奖─法鼓山农禅寺(本文仅供分享交流,不以商业为用途。图片多泉源网络,版权属于大元修建工厂官方网站、Rammy,学诚法师、Jeffrey Cheng等多位摄影师)。
本文关键词: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禅宗,修建,佛系,青年,亚搏手机版
本文来源:亚搏手机版-www.haoruidoors.com